在喧嚣都市的一隅,隐藏着一处名为‘桃花源’的宁静角落。这里没有车马喧嚣,只有青石板路与古朴的木质建筑,仿佛时光在此停滞。而最引人入胜的,莫过于谢老头的擂茶摊。
谢老头年过七旬,精神矍铄,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却异常灵巧。他的擂茶摊就设在桃花源入口的老槐树下,一张斑驳的木桌,几把竹椅,简朴中透着岁月的厚重。每日清晨,他便会升起炭火,摆出那套传了三代的擂钵与擂棍,开始一天的忙碌。
擂茶是客家传统饮品,谢老头却赋予了它独特的灵魂。他选用本地山野的绿茶为主料,配以芝麻、花生、薄荷叶,再添入几味秘制草药。只见他将食材倒入陶制擂钵,手持樟木擂棍,沿钵壁缓缓研磨。那动作不疾不徐,如太极般圆融,擂棍与钵底摩擦发出沉稳的沙沙声,像是山涧溪流轻抚卵石。
待食材碾成细腻的糊状,谢老头便注入沸水,刹那间茶香四溢,混合着芝麻的醇厚与薄荷的清凉,在空气中交织成一首嗅觉交响曲。他舀起一勺碧绿的茶汤倒入粗陶碗,撒上炒米与香菜,双手捧给客人时总会说:‘趁热喝,能涤荡烦忧。’
常客们都知道,谢老头的擂茶藏着故事。三十年前,他从闽西客家村落来到这座城市,在拆迁区的废墟中救下这棵老槐树,并在此摆摊谋生。后来周边建起仿古商业街,开发商多次高价邀他入驻,他却摇头拒绝:‘树在,茶在;树走,茶凉。’这份执拗,让他的小摊成了都市里最后的桃花源。
午后阳光透过槐树叶隙,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光影。人们坐在竹椅上品茶,听谢老头用带着客家口音的普通话,讲述山野采茶的故事,或是吟诵陶渊明的‘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’。在这里,一碗擂茶不仅暖胃,更暖心。有上班族喝完茶后重获斗志,有失意者在此找到慰藉,甚至有外国游客专程来体验这‘东方魔法饮料’。
如今,谢老头的儿子已学会全套擂茶手艺,却仍每日跟在父亲身边打下手。有人问何时接手,年轻人笑道:‘父亲的擂棍还得再握十年。’或许,真正的桃花源不在世外,而在这一碗传承三代的擂茶里,在谢老头坚守的初心间。